8-18岁问题青少年
是我们“拯救”的目标
我校全封闭军事化管理 专门针对性教育
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为了激励孩子做某件事情,很多爸爸妈妈都热衷于奖励孩子。他们奖励的方式,就是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礼物,甚至允诺带着孩子去游乐场玩耍等。这样的奖励,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吗?特训学校-正苗启德励志教育认为效果微乎其微,在心理学上,赫赫有名的“雷珀实验”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,并且给出了答案。
心理学家雷珀在诸多孩子之中,挑选出一些热爱画画的孩子,并且将他们分为两组。他对第一组孩子说:“请你们画画吧,只要画得好,我就给你们奖品。”他对第二组孩子说:“请你们画画吧,我很想欣赏你们的画。”结果,两组孩子都很开心地开始画画,并且都画得不错。最终,雷珀拿出奖品颁发给第一组孩子,孩子们高兴极了。对于第二组孩子,他只是用心地欣赏画,并且给出点评。结果,一段时间之后,雷珀再来观察这两组孩子,发现第一组孩子不再那么热爱画画了,甚至有些孩子不想再画画。相比之下,第二组孩子画画的热情丝毫没有受到影响,依然很喜欢画画。为了让实验具有公信力,雷珀在很多国家很多孩子中进行过这个实验,结果得到了多次验证。
这个实验告诉我们,虽然奖品可以激励孩子的行为,但是,孩子很可能因此变得对奖品感兴趣,而对被奖励的行为渐渐失去兴趣。例如,很多爸爸妈妈允诺孩子只要考试成绩好,就给孩子买玩具。那么,孩子也许会变得只对玩具感兴趣,而对学习失去兴趣。由此想来,这样的奖励得不偿失。这也告诉我们,奖励不是灵丹妙药,要学会引导孩子对行为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,这样奖励的效果才会持久。尤其是物质奖励,更容易出现“雷珀实验”所展示的现象,一定要谨慎使用。
也许有些爸爸妈妈会说,物质奖励不能使用,那么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呢?很多时候,奖励是必需的,如果没有奖励,孩子就很难配合。其实,奖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,例如,可以奖励孩子一个拥抱,也可以奖励孩子一次自主决定事情的权利,还可以奖励孩子帮妈妈做一件家务。不管怎样的奖励,只要让孩子感到开心愉悦,并且乐于去做,被奖励的行为本身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