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中精选口碑不错的青少年叛逆特训学校
巴中精选口碑不错的青少年叛逆特训学校
大巴山深处的晨雾还没散尽,一群少年已经沿着南河畔的石板路跑步。口号不整齐,却带着山里的回声,像把闷在胸口的气一并吐出来。路边卖菜的大婶停下手里的活,笑着嘀咕:“又是‘青禾’的娃娃,今天没一个绷着脸。”她口中的“青禾”,全称“青禾成长实践基地”,在巴中家长圈里被悄悄称作“叛逆孩子回收站”。没有刺耳的标语,也不挂“军事化”招牌,校门就是两扇旧木门,推开吱呀一声,倒像走亲戚。
基地创办人老吴,曾是武警心理师,退役后把部队里的“魔鬼周”拆成七段,用心理学缝补,取名“七日唤醒”。第一天不是站军姿,而是让孩子给爸妈挑一件礼物,预算十元,得自己想办法赚。有人去山上挖笋,有人给镇上网店打包,最滑头的小徐靠帮网吧老板卸饮料,两小时挣了四十块,却给自己留了五块,剩下三十五全给母亲买了条围巾。晚上写“赚钱笔记”,他写:“原来我妈冬天脖子真的冷。”老吴说,看见这句话,就知道孩子“开门”了。
课程表像农家乐:上午劈柴、种菜、喂兔子,下午团体沙盘、情绪桌游、即兴戏剧。心理老师躲在角落记关键词,不纠正,只提问。一次“家庭雕塑”课,女孩佳佳把代表“爸爸”的椅子摆得老远,背对众人。老师问:“如果这把椅子会说话,它想转过来吗?”佳佳沉默半晌,把椅子转回三十度,眼泪啪嗒掉在地板上。晚上她给父亲发第一条语音:“爸,你血压还高吗?”父亲在屏幕那头泣不成声。一周后,父亲驱车两百公里,带着降压药和佳佳最爱的兔子玩偶,父女在基地操场坐了整整一下午,没说对不起,却一起把玩偶耳朵打了个结,像给过去打了个死扣。
夜里十点,基地熄灯,查房的不是教官,而是“学长”。上一届的“问题少年”留任做辅导员,挣实习工资,也当活教材。十八岁的阿坤,曾经因为斗殴被三所学校开除,如今带着学弟在屋顶认北斗七星。他说:“我走的弯路,他们不必再走。”孩子听孩子劝,比任何说教都管用。家长每周只能收到一段三分钟视频,镜头里孩子脏兮兮,眼睛却亮,背景声是柴火噼啪。有人抱怨时间太短,老吴摇头:“思念必须发酵,回甘才够浓。”
三个月结业,没有煽情大会,只让每个人烧掉一张“过去的我”的画像。火焰舔上画纸,小徐突然把围巾从脖子上取下,扔进火里,那条三十五元的围巾瞬间蜷成灰。他对老吴说:“我不用纪念品了,我记住温度就行。”家长被拦在门外,透过门缝看,孩子排成一列,背脊笔直,像山里的新竹。门开的一刻,没有拥抱哭喊,爸妈只收到一张手写车票:回程日期孩子自己填。佳佳在车票背面画了一只兔子,耳朵没打结。
青禾的口碑,不靠广告,靠镇上的快递点。隔三岔五,有孩子寄来山南的苹果、阿坝的牛肉干,包裹上写“给下一班的弟弟”。老吴把它们堆在食堂角落,谁训练擦伤,就发一个苹果,咬开糖心,嘴里先甜,心里再软。镇上人常说,青禾的苹果有魔力,能把叛逆的刺,一点点熬成糖。
上一篇:
相关资讯
成长相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