衡水人气推荐的叛逆孩子封闭管理学校
衡水人气推荐的叛逆孩子封闭管理学校
在衡水,提到“叛逆孩子封闭管理学校”,家长圈里最先被点名的往往是“衡远成长学院”。它不在市区主干道,而是藏在桃城区西南角一片槐树林后,红砖围墙不高,却自带一种让人安静的气场。铁门推开,先闻到淡淡的艾草味,再听到篮球撞击地面的回声,没有想象中戒备森严的压迫感,更像一所被时光按了暂停键的老校园。
“我们不是要把孩子关起来,而是先把噪音关掉。”创办人周校医原是衡水二中心理中心主任,见过太多凌晨两点还在走廊背书的少年,也见过把课本撕成雪花的“问题学生”。2019年,他把心理干预、军事化管理和农耕疗愈揉进同一口锅,熬出衡远独有的“慢火配方”。这里没有24小时摄像头,只有每晚九点半统一上交的手机袋;没有电击、没有惩戒室,取而代之的是“静室”——一间铺着榻榻米、挂着水墨山河的房间,孩子情绪失控时可以独自待上一节课,门外永远坐着一位不说话的老师,像树一样守着。
课程表被切成三种颜色:绿色是文化课,由衡水本地退休名师坐镇,用“小灶式”讲解把落下的进度追回来;蓝色是体能课,晨跑三公里、障碍翻越、射箭,把过剩的荷尔蒙逼成汗珠;红色是心理工坊,沙盘、戏剧、木工、陶艺,孩子们给每件作品起名字,再亲手把它们埋进土里,象征“把旧的自己种下去”。最特别的是“夜谈会”,每周三熄灯后,所有人围成圈,只点一盏马灯,谁想说话就举起一根荧光棒。有人哭,有人笑,也有人沉默,但没人被催促。周校医说:“叛逆不是病,是信号,我们要做的是把信号翻译成大人听得懂的语言。”
家长最担心的“会不会挨打”在这里成了段子。教官老赵曾在特种部队待了十二年,如今每天带着孩子们喂兔子、种薄荷。他腰上挂的不是警棍,而是一把修枝剪,谁情绪上头,他就递过去一根枝条:“剪成你想要的形状,剪坏了算我的。”去年冬天,一个把家里车划得面目全非的男孩,在剪秃第三棵冬青后,突然抬头问:“赵叔,我能给它修个圆脑袋吗?”那天下午,他蹲在雪地里把树修成了笑脸,晚上给母亲写了第一封家书:“妈,对不起,我把你的车当成了你。”
三个月为一期,结业没有仪式,只有一场“交换日”。家长被邀请进校园,但角色互换:孩子做饭、家长打分;孩子讲解心理剧、家长坐在台下记录。有位父亲在反馈表里写:“我第一次听见儿子用‘我’开头说话,而不是‘反正你们也……’。”那天,他把儿子做的番茄炒蛋吃光了,尽管咸得发苦。
衡远不承诺奇迹,只提供土壤。墙上贴着历届学生的“返程车票”——有人去了职教学烹饪,有人回到普通高中,还有人报名参军。照片里,他们站在校门口挥手,背景是那排被修剪得奇形怪状的树,像一群终于学会伸展的枝条。
上一篇:
相关资讯
成长相册